第(1/3)页 “陛下万岁万万岁!” 文武百官这才听明白。 陛下此去。 不是想在青史留名,载誉而归的逞能之举。 而是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打算。 就像那些不断奔赴战场的将士们。 为了子孙后代,把他们能打的仗全部打完! 泰兴四十五年秋。 周乾抵达北狄王庭以南一百里,率领三千轻骑发生奇袭。 配合大军以包抄之势,攻破北狄王庭,逼着北狄王率领残部,退到雪山。 秋时的雪山,早已大雪漫天,冰冻大地。 但。 依旧没能抵挡得住大兴的马蹄。 在充足的装备与粮草的供应下,以及临近西域诸国开通的商道互惠条件下,给予了军队足够且及时的支援。 泰兴四十五年,立冬当日。 周乾亲率二十万大军,派五千铁骑为主攻。 攻打驻扎在雪山附近的北狄残部。 早已分崩离析的北狄部落,因此内讧。 北狄王的兄弟,亲自割下北狄王的头颅,俯首称臣,并愿意朝贡大兴,只要大兴退兵。 周乾允许了投降,不杀北狄战士的条件,但并不接受朝贡的说法。 二十万大军留下半数,驻扎在北狄雪原上。 次年春。 宁无恙在岭南带回的新的农作物红薯,在雪原之上萌发了绿芽。 大兴的学堂,在北狄各个部落遍布。 大兴的织布机随着织女涌入北狄雪原,向来以兽皮为衣的北狄人,终于穿上了自己亲手所织的布料。 也见证了在荒野雪原之上,有能够填饱肚子的粮食。 陆陆续续的。 不断有大兴村学培养出来的工匠来到北狄,教当地的人学汉语,教他们建盖抵御严寒的屋舍,教那些奔腾的马儿与牛羊,如何圈养。 泰兴四十六年夏。 当北狄众部统一意见,保留王族部分土地与世袭的优厚待遇后,最后的余残抵抗势力,最终在北狄子民愿意与大兴一道共同美好生活的愿景下,化为泡影。 周乾留下一万大军驻扎北狄各部,并让北狄子民举荐维持各部秩序的头领自治。 夏至。 离开京城正满一年的周乾,率领九万大军,班师回朝。 当圣驾走出百里时。 周乾旧疾突发,当场不治而驾崩。 消息传到京城来的时候。 早已暗中交代过康王的宁无恙,一点也不意外。 因为。 周乾在病重之时,便给他写过一封“托孤信”。 信上说了。 周乾服用了秘药,可确保挺过病重的难关,且身体更胜从前,但代价是,一年后,旧疾复发无力回天。 “陛下在有生之年实现他的愿望,是喜丧,还望王爷不要太过伤心,倭国还未完全拿下,楼兰皇族还有混入大兴作乱之势,打江山易,守江山难,这个重担,还望王爷担好。” 当了一年的国师。 宁无恙的心境与刚来到这里时,一般无二。 宁当太平狗,不当乱世人。 为了不让战火蔓延到大兴本土,大兴百姓从上到下,做了一年的努力。 而他,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再次付出同样的艰辛。 他需要做一个违背良心的决定。 “王爷,西域诸国的村学,还要继续开分学。” “先生的意思是……” 康王与宁无恙四目相对。 二人谁也没说什么。 但一切,却尽在不言之中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