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江南才子唐寅的扇面,皇上。”朱由检刷的展开折扇,瞥了一眼,又刷的合上,继续在桌面上当醒木用。 “吴家的事情先这么放着。朕的手没有那么远,无论是动用锦衣卫还是朕自己下旨让苏州府去办理,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办成了冤桉、错桉。再一次不知道肥了谁,又冤枉了谁。更何况,朕……” 朱由检有点恼怒的说不下去,他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在这个时候也当得太憋屈了。 “更何况,朕的策略早也就定了,一个省一个省的过。江南放着吧,朕看看还能出什么幺蛾子。” “陛下圣明,陛下能忍怒止动,是臣子未见过的明君啊。”韩鑛也没有办法,他知道皇帝之所以能忍下来,自己的态度也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。这玩意儿迟早就是自己脖子上面的催命符,但是眼下就先这么着吧。 “陛下,老臣倒是有个建议。” 旁边的孙承宗有点看不下去了。说句实在话,现在的这个内阁首辅还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。在军事问题上,从来不过多的干预。对于自己申请的款项,十次里面完全同意的就有八次,即使不同意,也不过是在数目字上面做一点微小的调整而已,从没有像以前那些内阁首辅瞎指挥,乱花钱。 现在他看着韩鑛在皇帝的心目中种下一根长刺,尽管他也是知道这实属于无奈,但是要是能够消除一点,自己还是愿意出手的。 “陛下,眼下到了下月,就是崇祯差第一次科举恩科了。既然苏州出事,不妨在招录上直接将苏州减名。” “孙督师,科举乃是国之重事,岂可如此儿戏。” 韩鑛一听,他也知道孙承宗是在给自己找补,但是从一个文官阁臣、词林首领的角度,他都觉得这是一个馊主意。更何况,这次的问题在于苏州吴家一人,现在却要全部的苏州读书人承担责任。 “此事何尝没有苏州督学平日里面缺少造化的责任。若非如此,为何苏州能出现如此目无君主之辈?科举正因为是国之重事,不但要论才学,更要注重品德。” 孙承宗继续坚持。在孙承宗看来,现在的科举根本就不重要,弄上来的举子,不是还得进行政学院或者陆军官校再学习。更何况,在眼下的这个环境中,真的需要的是能打能干的官吏,而不是需要的是诗书好的秀才。 “朕知道了。”朱由检制止了两个人的争吵。 “朕能忍下来,和朕的气度心胸无关。关键是江南吴家的事情,其一无人能秉公操作,朕又不愿意送王大伴内官下去查桉。其二,你我君臣大力支持商业发展的策略也不允许。一旦矫枉过正,岂不是枉费了咱们前面的心血。” “至于科举一事,孙督师倒是提醒了朕。科举继续进行,行政学院和陆军官校也开始招生,凡是报考以上两所学校的,按照两年学制。结业后入朝、入军为官。大明朝从今年开始,人材遴选不在但是科举一途。吴家之事,锦衣卫派人跟上吧。” 好么,一个江南吴家的处理,倒是将朝廷的考试制度给搅了一个天翻地覆。 “行政学院原本就在内阁,一直再从各地方县府衙门中的胥吏之中找人,若是今年又大动作,老臣让钱谦益拿出一个法子来。陆军官校一事还是以军部的意见为准。” 韩鑛这时候似乎也感受到孙承宗的善意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