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下朝后,康熙留胤禛在乾清宫议事,言语间试探着他有没有在太子的事上插手。 胤禛滴水不漏的应付着,言谈间还故意说,江南案里有几个的罪罚判得太轻,那样的贪官污吏,上蒙骗太子,下蒙骗百姓。 就不该留他性命。 康熙闻言,神情似有缓和,后没在谈论政事,反而聊起了家常。 “朕记得,前儿是你生辰,怎么听说你府里并未大办,也未请兄弟们喝酒?” 胤禛微微躬身答道:“回皇阿玛,儿臣觉得,一场生辰宴所费不赀,过于奢靡浪费,于心不安。 至于未曾宴请兄弟们!” 他顿了顿,继续道, “诸位兄弟如今皆领了差事,为国事操劳,儿臣区区一个生辰,年年都有,实在不该为此耽误他们的正事。 儿臣想着,待他们手头的差事都有了眉目,再设宴款待,方为妥当。” 康熙闻言,点了点头,眼中赞许之色更浓: “老四,你啊...! 弘晙那孩子,近来如何,开蒙也有些日子了,功课可还跟得上?” 提到弘晙,胤禛冷峻的眉眼不易察觉地柔和了一丝,绷紧的心炫松快许多: “回皇阿玛,弘晙虽开蒙晚,但天资尚可,肯用功。 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已能熟背。 如今正学《千字文》,字也认得不少了,但就是性子有些顽劣,还要多磨磨!。” “哦,不错。 康熙捋须微笑,眼神睨了下首的胤禛,笑道:“弘晙的性子就很好,你别给朕磨没了。 骑射武功呢! 你找的那些个师傅怎么样,能教导弘晙吗,若是不行,就从宫里叫人,可别耽搁了弘晙。” 说到弘晙,康熙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! 胤禛脸上那份刻意维持的平静终于被打破,一丝难以掩饰的骄傲神色浮现出来,连声音都透着一股炫耀: “回皇阿玛,弘晙胆子大,现在已能骑上小马驹跑一小段路了。 至于武功…...” 胤禛顿了顿,唇角上扬,眉眼都是自豪道: “教习师傅说,这孩子极有天赋,筋骨也好,寻常的招式,他看几遍就能模仿个大概,力气也远超同龄孩童。 只是年岁尚小,根基不稳,还需多加打磨,假以时日,方能看出真章。” 康熙听着,眼睛越来越亮,听到最后,忍不住抚掌笑道: “好,好,胆大心细,有天分! 老四啊,可得把咱大清未来的巴图鲁给朕培养好了!” 胤禛见状,忙收敛神色,谦虚道: “皇阿玛过誉了,弘晙顽劣,当不得如此夸赞。 我大清人才济济,能征善战者众多,弘晙还需勤学苦练,方不负皇阿玛期望。” 康熙笑着指了指他:“老四,你就是太过谦虚谨慎了。” 话虽如此,可从康熙的表情就可以看出,康熙对胤禛这份不骄不躁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。 然而,康熙端起茶盏,轻轻呷了一口,放下茶盏时,话风却陡然一转,一双厉眼盯着胤禛,探究道: “这两日,朕听说一事…说是你准许府里的侍妾,也就是弘晙的额娘,每月带着弘晙回娘家一次,此事可真?” 胤禛心中一震,神色一敛,忙起身离座,端端正正地跪下磕头道: “请皇阿玛恕罪....确有此事!” 康熙看着跪在地上的胤禛,声音听不出喜怒: “哦,真的啊! 皇子福晋嫁入皇家,循的是国礼家规,也未曾有每月归宁的惯例。 她一个妾侍格格,如此行事,恐惹非议,坏了规矩。 老四,你素来重规矩,此番…是何缘由?” 这是,胤禛准许姜瑶出府时,他就知道早晚有人会报到皇阿玛这里来,时间比他预想的晚了些! 胤禛脸色严肃,他抬起头,目光坦诚地看着康熙,声音清晰而沉稳: “回皇阿玛,儿臣深知此举有违常例。 然则,姜氏情况特殊。 其娘家…并无男丁承嗣,姜氏自幼便被家中当做男儿养育,甚至上了族谱,承担着延续香火、奉养爹娘之责。 当初,因意外....和儿臣有了牵扯...... 康熙微微点头,这事他知道,胤禛继续道: “当初儿臣接她回府时,她别无他求,只恳求儿臣允她能为爹娘养老送终,全其孝道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