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八章:早餐文化-《我在北宋当王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虽然有些烫,不过很好吃,嬛嬛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多汁的灌汤包。”

    灌汤包,俗称汤包,也称灌汤小笼包,是汉族西关小吃,起源于北宋时期,流行于中国各地。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,当时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。灌汤包外形美,其内容也精美别致,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,吃之,便就将吃面、吃肉、吃汤三位一体化,是一种整合的魅力。

    灌汤包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,东京72家正店之一的“王楼”,制售的名为“山洞梅花包子”,号称“东京第一”。

    北宋之后,灌汤包子在开封流传下来。20世纪20年代,名厨黄继善创办“第一点心馆”,主营灌汤包子。30年代,他适应市场需求,对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,将原来用半发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掺猪皮冻糕加江米、料酒、子母油、甜面酱、小磨香油等制馅,改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、味精为馅提鲜,通过“三硬三软”和面,使面皮盘筋韧光滑,不漏汤,不掉衣。

    赵楷相信,只要自己的灌汤包问世,王楼的山洞梅花包子就只能排第二了,东京第一这个名号就是自己的灌汤包了。

    那五个刚才和赵楷一起做早点的御厨,也纷纷竖起大拇指。

    “也真服了郓王了,居然能想到“三硬三软”的和面方法,使面皮盘筋韧光滑,不漏汤,不掉衣。”

    “是呀,这样的灌汤包才能称得上东京第一,王楼的山洞梅花包子和郓王的灌汤包根本就没有可比性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这么觉得。”

    柔福吃了几个灌汤包之后,就把目光转移到了第二种早点上。

    赵楷指着第二种早点,说道“这个是炸糕,是用糯米粉,面粉和糖做的,快尝尝吧。”

    柔福用手拿起一块炸糕,一口咬下去,立马便沉浸在炸糕的美味中无法自拔。

    炸糕是天津地区著名的回族传统小吃之一,与狗不理包子、桂发祥麻花并称“津门三绝“食品。炸的金黄酥透,咬一口后,黄白黑三色分明,黄的是炸焦黄的外皮;白的是糯米的皮料,有嚼头,又不粘牙;黑的就是甜甜的豆沙馅。

    赵楷把托盘上的装着绿色液体的碗递给柔福“吃炸糕怎么能没有豆汁儿呢。”

    柔福端起豆汁儿,喝了一大口“好喝,很甘甜,哥哥,这是用什么磨得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