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5章 多难兴邦-《玄幻必须死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,以为文,不足。故令有所属: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,绝学无忧。”

    对“性”的修行要求,就没有那么高了,能够基础的入定,就能开始慢慢修行,虽然会事倍功半,而且经常遇到瓶颈,但依旧会有很多人这么做。

    可是……

    “吴杨公学重视事功,以天下为己任,最注重平等二字。”

    对方不想认,历史研究社和蔺文萱也不辩了,有本事,你去其他论坛去说,去其他平台去宣扬辩论就是了,反正,如今世界上的全部权威学者,都汇聚到了曙光城……

    但后人能悟到几分?

    “也只是一时之盛,自吴杨二公辞世,天下盛隆日久,疲态已经显露,人心正在漫散,较百年前已经相差远矣。”

    李岩希望姚广孝讲得更多一些,姚广孝却摇摇头,说道:“谈不上赐教,因为我也不知道这番猜想是对是错。”

    “国师,请坐!”

    可周瑞即便去了,也只是孤家寡人。

    “如今思来,吴杨公学的弊端在于过于重视事功,而忽略了立德、立言。”

    “或许老子已经给出了答案。”

    审判委员会不仅不会阻拦周瑞离开这个世界,更不会阻拦周瑞在最后关头向张三丰求救,从而离开这个世界。

    追崇圣明和智慧,就会出现恶念与狡诈,能够得到圣明和智慧的人终究是少数,而拥有恶念与狡诈的人终究是多数。

    他们太过于顺风顺水了,没有强大的外部压力,没有经历过文明两度几欲灭亡的浴火重生,大明其实根本就不具备觉悟的根基。

    真正要完成觉悟的第一阶段。

    毕竟,伴随着周瑞改革的进行,他们愈发被动了。

    这一块不捡起来,共产就是一个笑话。

    老子是懂的。

    如此功德。

    他的全知来源于功德的反馈,自解缙编撰永乐大典失败以后,就是姚广孝统筹主编,可以说《永乐大典》真正成于姚广孝之手。

    而大明的世界线上……没有。

    他来到曙光城,在任侠的接引下,去见了李岩。

    李和写那本书,太过于想当然了。

    而姚广孝领衔之后,团队扩充到了2196人,后续几年填补进出,编纂总人数超过3000人,这东西,就跟领兵打仗一样。

    李岩对此也深深认可,所以他才会提出正本清源一说,历史研究社这些年也都在做这件事,但他依旧没有苗头,不知道要怎样一剂药,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天下为公。

    于是数百年的时间,门派林立,文明其实已经开始走偏了。

    所谓的第一次工业革命,就是对大明技术的复刻……

    “道德经说。”

    相比于张三丰,其实姚广孝的危害要更大一些,张三丰毕竟只是一个“武夫”,审判委员会并不缺乏镇压张三丰的力量,而姚广孝……是智者。

    这很有借鉴价值。

    全书22937卷,11095册,3.7亿字!

    所以,大明是支线,而他们才是主线。

    用共产来做目标是不行的,反而是“天下为公”这四个字要更好一些,读不懂“天下”二字,就读不懂人与文明的关系,遑论觉悟了。

    时势不同,周瑞一个人能够做成什么样子?了不起做到张居正那样,但,通往文明的觉悟,是一个张居正就可以的么?

    并不是。

    李岩听罢,也相当赞成,曾经的中苏两国,不就是如此?只是大明要做的比他们更好一些,而且没有敌人罢了。

    阳明先生懂了,所以他说要“致良知”,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格物。

    心学更多的是“自我的修行”,在一个文明里,社会当中,民众修行的程度不够时,这点,就作用不显了,也是李岩和姚广孝所领悟到的那片空白。

    在“天下为公”这个阶段。

    需要一种道德体系,需要一个社会构造的答案,去填补这片空白。

    答案也就在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,绝学无忧”这十二个字当中,可是,要如何去解?

    感谢“溪狱”和“梦若繁星”和“一问三不知”的各100起点币打赏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